一本你非典藏不可的好書
「現地研究」是一門發展性極高的最新研究法,它可以協助學者進行研究材料的客觀鑒識,減少主觀心證的流弊,發現古代文獻的真實指謂。本書堪稱為學習現地研究方法學的經典範本,全書共有421頁,35萬餘言,地圖、照片、表格近百幅。精裝十六開,全彩印刷。適合個人、學校和公私立圖書館典藏。
你不可以不知道…
‧ 您知道利用唐代更法,能找出〈楓橋夜泊〉的「夜半鐘聲」,是發生於那一年、那一月、那一日、幾更天嗎?
‧ 您知道〈登鸛雀樓〉一詩的真相?鸛雀樓前落日方向,開車一整天也看不到山,王之渙為何說白日依山盡呢?
‧ 您喜歡飲茶嗎?您知道蘇東坡「煎茶古法」和蔡襄「點茶法」的真相嗎?
‧ 聽過樂遊原嗎?就是李商隱「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那裡,您知道樂遊原在唐代長安城的那個位置,現在變成怎樣?
‧ 李白不重視寫實?否。李白不喜歡平仄?否。本書給你非常確 實可信的證據。
‧ 您背過「朝辭白帝彩雲間」吧?您知道白帝山海拔只有248米嗎?本文有詳細的杜甫、白帝城、瞿唐峽、灩澦堆的GPS定位和照片,不可錯過。
‧ 想過自己寫詩嗎?本書的七言絕句作法,明確、輕鬆、易學。
如果…
如果,您喜愛中國文學,而且,您還是教師,以上七大項目將提供您更多其他地方所查不到的教學材料。本書不但運用了古代詩文、曆法、水陸交通、生活儀法等文獻材料,還運用現代天文、地理學,並結合衛星定位、照片拍攝、電腦繪圖等先進工具,使內容不但精確,還有平易近人的可讀性。
如果,您平時也喜歡做一點研究的話,這本書就是您最好的朋友。因為它除了有上述七點新發現外,這本書是簡教授在中山大學開設「論文寫作方法」的課本:
如果,您是研究生,書中從主題選訂、前言規格、章節結構、推論過程、註釋處理、到結論格式,甚至字體選用,都十分嚴謹,可以作為畢業論文寫作的範本。
「現地研究」是一門發展性極高的最新研究法,如果,您想學習現地研究方法,本書堪稱為學習現地研究方法學的經典範本。
《唐詩現地研究》各章內容介紹
第一章 長安唐詩與樂遊原現地研究
這是本書的第一章。作者以雙腳步行親自踏查了傳說中的樂遊原,在GPS定位技術和Google EarthPro 衛星地圖的配合下,重新繪製唐長安城圖,重新詮釋了古代典籍和詩篇中的記載。小時候讀到「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總以為這是很高的山,在長安城外。漸漸到教杜詩以後,每次查閱古人注釋,疑惑更多。後來兩岸學術交流頻繁,看到大陸出版品對樂遊原的解說,得到一個新說法:「樂遊原在今祭臺村之東、鐵路新村之南」,還有人說青龍寺也在樂遊原範圍內。這才知道樂遊原並不在城外,也不是很高的山。書中的知識,並不能止息我想一探究竟的執著,
2003年1月,我親自以步行的方式,完整地勘察了傳說中的樂遊原故址,我從西端的雁塔南路進入,穿越傳統的市集,向東到雁翔路,向北到南二環,南面到西影路為止。西安市已經在飛躍進步中,這個地區的大部分仍然落後髒亂,不乏荒煙蔓草。我逐步記錄GPS位置,同時進行拍照、錄影、筆記、訪談。最後,我無法說服自己這裡就是唐人的樂遊原。經過精密的研究之後,我現在可以確認樂遊原的所在,乃是在前述眾人所指認的那片昇平坊高原之南,現名為北池頭村二組、唐朝名為修政坊的這片高地,海拔高程450﹣460米,相對於山下曲江池北岸海拔約425-430米的平地,它具備了唐詩所詠的一切條件。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十四幅:
表一 四種古代主要地理文獻關於樂遊原記載之比較
表二 《全唐詩》收錄樂遊原相關詩作表
圖一 唐長安城復原新圖
圖二 唐長安城3D地形圖
圖三 唐長安城東南部坊里圖
圖四 修政、昇平、新昌三坊地形圖
圖五 2003年1月昇平坊高地的原頂
圖六 由圖五昇平坊高地望青龍岡,照片中央的村落為王家村
圖七 由西南向東北望重建後的青龍寺
圖八 樂遊原與曲江池視向關係參考圖
圖九 今人在唐青龍坊新開的仿唐曲江池
圖十 大明宮含元殿遺址
圖十一 西安遠景
圖十二 修政坊高地今貌示意圖
第二章 唐代時刻制度與張繼〈楓橋夜泊〉現地研究
這是本書的第二章,唐代曆法是很冷門的課題,作者從古代數學入手,憑藉著對古書的文字解讀經驗,將唐代五更時刻做了很重要的整理,在這個基礎上,他深入了唐詩的新祕境,各種古代典籍被活用在一次現地研究上。
本文以現地研究法,藉由對唐代時刻制度的啟發,利用充分的實物證據,計算出張繼聽到「夜半鐘聲」的那一刻, 乃在天寶十四年九月十六夜寅時二刻240分(象積480),換算成現代時間是西元755年10月26日凌晨3點39分左右, 正當此夜四更結束、五更之始。藉由這個時刻的推定,讓我們可以清楚地重建《楓橋夜泊》一詩的所寫的現場, 也真正瞭解到張繼當夜聽鐘吟詠的心情。
本文首先由唐代曆書切入當時的時刻制度,指出唐人如何計時,如何報時,在解釋了唐代時間專有知識之後,並實 際運算了唐代五更更點的時刻,將之換算成現代二十四小時制,供讀者快速查用。
在推論《楓橋夜泊》詩寫作時間的過程中, 我採用六個論證點:(1)以唐代寺院的擊 鐘法儀指出正確打鐘時刻、(2)以唐代曆 法的晝夜五更制度證實夜半鐘聲的情境、 (3)以《全唐詩》張繼全部作品結合古史 文獻,重建他旅行金陵及越州間的行程、 (4)以宋明江南水路行程的三大實例,推 算張繼東南之遊的日程、(5)以七絕章法 的普遍原則,論證詩中的時間定位、(6) 以現代天文數據,分析張繼所見月落的位 置和日期。這六個論證點,其材料都是實 際發生過或現在存在的物證,其論證的運 作,都是以最少的推論來進行,符合現地 的、實證的研究法。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十幅:
表一 唐大衍步軌漏全年晝夜漏刻及日出日沒昏明五更古今時刻對照表
表二 三種日出日沒資料比較表
表三 陰曆九月月圓前後月落情形參考表
圖一 晝漏刻、夜漏刻計算法示意圖
圖二 三種日出日沒時刻資料比較圖
圖三 楓橋夜泊詩視角發展圖
圖四 今楓橋鎮與蘇州位置對照圖
圖五 陰曆九月月圓前後月沒角度比較圖
圖六 九月十六夜月落角度目視模擬圖
圖七 九月十五夜月落角度目視模擬圖
第三章 王之渙〈登鸛雀樓〉詩現地研究
這是本書的第三章,這是一種無法形容的感覺,當我踏著唐代蒲州黃河岸的沙土,無數的英雄曾經從我腳下走過,走過黃河,也走過歷史,走過詩情。我戰戰競競地以「現地研究」這一箱現代化的工具,和唐人交談
王之渙〈登鸛雀樓〉詩,只有二十個字,篇幅雖短,卻是一首充滿了爭議性的作品。因為,在鸛雀樓的落日方向裡,人類視線能及的範圍內,根本沒有當得起「白日依山盡」的山峰,為什麼詩人要這樣寫呢?本文有明確的答案。由於鸛雀樓乃是唐朝河中府西門的城樓,河中府有黃河三大橋之一的蒲津橋,橋頭巨大的開元鐵牛已在1991年出土;本文將利用現地研究的方法,結合GPS定位系統,陪伴著您登上虛擬的鸛雀樓頭,讓您像唐朝詩人一樣,熟悉它的位勢結構、重見它的觀景視向、體驗它更上層樓的英豪之情,最後,一起踏著豐富的蒲州古城遺跡,擬測到鸛雀樓位址最可能的熱區(Hot Zone)。
除此之外,本文全面整理了唐人的鸛雀樓相關詩篇,全面探討了歷代記載鸛雀樓及其周邊的重要文獻,並且首度發布了唐代蒲津關橋與河亭的完整景觀,重新定義了唐人中條山的指謂。
希望這些重要的、小小的新發現,將會帶給您淡淡的愉悅,在閱讀中。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二十九幅:
表一 今永濟﹣蒲州鎮﹣華山間鐵路里程表
表二 鸛雀樓相關詩篇之觀景視向分析表
表三 鸛雀樓西方全年落日方位表
表四 能見度級區分表
表五 宋以後黃河泛浸蒲州及朝邑縣表
表六 鸛雀樓周邊衛星影像各定點地理座標
圖一 蒲州鎮站周邊鐵公路交通圖
圖二 鸛雀樓周邊相關地點示意圖
圖三 明代蒲州城圖
圖四 清代《蒲州府志》府城圖
圖五 明清蒲州治城東門
圖六 明清蒲州治城東門外月城遺址
圖七 清城疑似鼓樓遺址
圖八 開元鐵牛發掘現場
圖九 唐代蒲津渡遺址地質剖面圖
圖十 唐城與明清城關係之擬測示意圖
圖十一 《蒲州府志》所繪鸛雀樓圖
圖十二 蒲州唐開元鐵牛近照
圖十三 唐開元鐵人
圖十四 鐵牛底部
圖十五 鸛雀樓西方落日方向地形圖
圖十六 蒲州老城西現代黃河堤防上西望所見
圖十七 朝阪.金龍寺塔
圖十八 從金龍寺塔遠望古蒲州
圖十九 六盤山﹣渤海灣早更新世古地理剖面圖節錄
圖二十 《陝西通志續通志》之朝邑縣圖
圖二十一 鸛雀樓周邊衛星影像圖
圖二十二 自西北仰望中條山的雷首山段
圖二十三 中條山切入黃河處
第四章 現地研究對詩篇詮釋的積極作用
這是本書的第四章,我一定是居住在古夔州最久,對夔州道路走得最多的杜甫粉絲,我研究杜詩的方法,就是和杜甫一樣,坐在山坡上、草堂中,看江、看山、看星、看月、看秋、看春,然後用測繩量,用相機拍,把GPS數據寫在每一張照片下。
真實,才是美的根本。 從二十歲到五十歲,我由全無英俊容貌可稱的清瘦詩人,變成另一個便腹十圍的老學究兒,同樣貌不驚人,可 是,這就是無可奈何的真實的我。 讀者不需要為我虛構一個俊秀瀟灑的形貌,然後再來讀我的詩文。 對於古人詩文,究竟是要把它放在朦朧的空間裡,不求甚解地馳騁自己的想像,去營造、去與人分享那種閱讀 的美感經驗呢?還是要深入真境,面對詩人筆下的真實面,才覺得不虛此行呢? 這兩種想法,想必都有人贊成。
本書的「現地研究法」,就是要深入真境,指出詩人筆下真實面的一門研究方法。這篇文章從狹義的「現地研究 法」著眼,舉出三件被古代注釋家誤注的杜甫詩,讀者可以從中判斷,如果不求甚解地遵從古注讀詩,或者腦海 中清晰地浮現杜甫真實的生活景況然後讀詩,那一樣比較能夠獲得杜詩的美感,那一樣比較能啟發您心中的美學? 真實的取得,是研究者的宿命;享受取得的真實,是閱讀者的權利。現地研究會積極協助詩篇的詮釋,不會減低 詩篇欣賞的美感。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十九幅:
表一 白帝城週邊杜詩相關位置之地理座標
表二 1975~1976洪水期白帝城水位統計表
圖一 白帝城周邊杜詩相關位置地形圖
圖二 杜甫瀼西及東屯宅附近山川圖
圖三 迴首望兩崖
圖四 長影沒窈窕
圖五 村船逆上溪
圖六 1959年灩澦堆被炸前檔案照片
圖七 東瀼溪渡水人
圖八 東得平岡出天壁
圖九 江村野堂爭入眼
圖十 由清人杜工部祠原址東望
圖十一 東屯現在仍盛產稻米
圖十二 此線以北為東屯主要種稻區
圖十三 1975~1976洪水期白帝城水位圖
圖十四 新草堂大橋
圖十五 由旱八陣南望
圖十六 杜甫瀼西宅擬測位址近貌
圖十七 東瀼水下游不可能種稻
第五章 從現地研究學看李白詩寫實性與平仄觀——兼為〈僧伽歌〉真偽平議
這是本書的第五章。當我和別人一樣,相信李白作詩不愛用平仄,相信李白作詩不好寫實,那年,我大約是十一、二歲吧,從十三歲開始,我就免於相信謠言了。看過下面這張照片,再看完本篇,你一定會有感受。
李白〈遊泰山六首〉寫景真實,卻在詩中大量陳述自己和仙女、羽人的往來,這種揉合真實與虛擬的筆法,其實是寫實手法的一種變化,為李白所特有。李白詩常作七言轉韻體,詩中的平仄律完全依循著唐初以來七言轉韻體的主流格式,甚至學習唐玄宗君臣幾近全用律句的特色。另一方面,他又大量使用「四仄三連平」的句式,在唐朝七言長篇平仄律的發展史上,他是一個關心平仄問題,而且富有開創力的人。可是,李白在一般人口中,卻成了不受平仄拘束,全篇天仙之詞的詩人。本文將以現地研究學的觀點,論證李白詩的寫實性與平仄觀,還原李白詩風的真相,並平議〈僧伽歌〉之真偽。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五幅:
表一 唐玄宗泰山封禪行程表
圖一 南天門外十八盤古道
圖二 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
圖三 洞門閉石扇,地底興雲雷
圖四 兩崖夾雙石
第六章 現地研究法下之唐宋煎茶詩實驗考察
這是本書的第六章。
這一篇是充滿了愉悅的論文,我用實作的經驗,細談了唐宋流行的煎茶,和宋代新興的點茶之法,你也可以依法試試。右邊的照片,是徐嫚鴻指導臺南藝術大學藝史系同學,春日,麗服,在柳陰下,彈棋……
茶是美的傳統,也是詩人的傳統,從唐朝到北宋,流行一種和今天完全不同的茶法,就是「煎茶」之法,煎字專指煮水而言,所以也稱為「煮茶」法。蘇軾兄弟將煎茶法稱為「西蜀古法」,以別於北宋後期新興的「點茶」。
過去我們讀古人詩,只是欣賞其美,現地研究法要求讀者不只看詩的外形,也要從親臨的角度,去參與詩人的真實生活,對於煎茶詩,我們以實驗的方式,依唐宋詩人所描述的內容,逐字逐句予以重現,本文就是這次實驗的報告。
由於古時懸遠,茶葉的種類、品質、焙製方法,都有了許多變化,除非將上項條件都一一恢復,否則,像筆者現在做的實驗,當然不能完全重回古代,不過,從實驗過程中,我們成功地擬出煎茶九步驟,並體會出許多古人煎茶詩句的意涵。特別是將後人難得分辨清楚的「煎茶」與「點茶」的區別,經由實際操作,得到完全理解,現在我們可以只看詩中所用的器具和動作,稍加以辨識,就知道是屬於那一種茶法。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十三幅:
圖一 河北省宣化區下八里村六號遼墓茶碾
圖二 茶磨
圖三 張世古墓壁畫之茶臼
圖四 元馮道真墓壁畫茶末罐
圖五 柳間春日彈棋圖
圖六 元墓壁畫所見點茶人之注水與擊拂
圖七 宣化下八里六號壁畫墓前室東壁點茶情形圖
圖八 遼張世卿墓點茶壁畫
圖九 張世古墓所見注盞情形
圖十 張世古墓所見保溫爐火及茶瓶
圖十一 北宋點茶畫像磚浮雕
圖十二 下八里六號墓中的爐瓶及煎水童子
圖十三 漢鱗瓶圖
第七章 實地創作下的七絕章法結構新說
這是本書的第七章。
來學作詩吧,讀了這麼多研究論文,換一個心情做詩人。本文從寫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一首詩是怎麼被作出來的,有很多是我第一手的詩家祕藏,你可以不客氣地拿走。
一首好詩,應該是人人都看得懂的。當然,讀詩人必須具備中國文學的基本閱讀能力,並且當他遇到不懂處,有能力查閱辭書和相關注釋。當這類讀者獲得了「本詩的事件背景」、「字義的古今差異」、「典故的插添運用」等資訊的部份或全部後,一首詩應該被人人讀得懂。因為,讀者和作者之間,他們的語言次序和故事組織的思維次序,是相同的。章法結構之學,就是在開發讀者和作者間相同的成分,找出那些「即使我不是作者,我也會那樣想」的必然性,然後明確地告訴讀者,詩人是怎樣把他的事件和感情放進一首詩裡。
本文針對「七言絕句章法」進行全新的研究,文中把七絕的四個詩句分成「第一單位雙句」(一二句)和「第二單位雙句」(三四句),取代傳統起承轉合的四句承轉舊說,再以實例分析來解說七絕章法結構體的觀念,並指出單一法的存在。在單一法之下,我詳細解說了詩人如何營造本詩的空間、動作、時間三項要件的法門。
一首好的七言絕句,就像是一個具有容量的結構體,在它空洞的容納中,只可以放進一件實事或一個想法,然後按照人們對語言、對編次故事的習慣,有次序地把這件實事或想法放入其中,通過詩的美感,傳達給讀者。本文以堅實的證據證明了這一點,希望對您寫作七絕或閱讀七絕,有所助益。
本章共有精彩照片、圖表五幅:
圖一 華頂寺詩畫面示意圖
圖二 花與寺之結構關係
圖三 李商隱西亭詩結構分析圖
圖四 由過去到現在
圖五 由現在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