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通衢——中國歷代水陸交通全圖 第三部

唐長安城數位新圖

第三部 唐長安城數位新圖

「天下通衢——中國歷代水陸交通全圖」(TXTQGIS,全稱為Thoroughfares under the Heaven: The Complete Maps of Water and Land Routes Throughout the Dynasties of China),進行到了第三部「唐長安城數位新圖」。
「唐長安城數位新圖」又稱「唐長安城數字新圖」,兩岸的用語不同,其實無別。
本網站透過線上互動式電子地圖圖台(ArcGIS Online),呈現古代文學與歷史地理研究所需的基礎知識,第一部福建水陸道路,第二部明代京杭大運河,本第三部為唐長安城圖的數位新圖。
自從北宋元豐三年(1080)知永興軍府呂大防主持繪成〈長安城圖〉以來, 測繪唐代長安城就是眾人的共同期望。爾後,歷經程大昌(1123﹣1195)、李好文(1321年進士,1362尚在)、王森文(1805年進士)、徐松諸家都著重於繪製地圖,嘉慶《咸寧縣志》與《長安縣志》也有許多地圖,二十世紀初,日人足立喜六在西安以實測的方法,繪製了長安城圖,收入其《長安史蹟の研究》一書,平岡武夫所收錄的《長安と洛陽.地圖篇》一書,也隱然以足立所繪為首。民國以後,陝西考古實測隊伍、乃至歷史地理學界的名家史念海、李健超、西安地圖出版的諸公,繼續朝著古今對照的角度,繪製出更多長安復原圖。
本平台繼承前人全部研究成果,並且從方法學上做了全新的創造性改革。我們使用數字人文的全新科技,利用Google Earth Pro的衛星地圖功能,加以多次現地考察採集了GPS數據,以全面精準為目標,作成「唐長安城數位新圖」,讀者可以在本地圖上,對隋唐詩文、隋唐史事,做出更有效的新式研究。本論題先在「中国杜甫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四川省杜甫学会第二十二届年会」中發表,題目為〈我怎樣作〈唐長安城數字新圖〉〉, 完整的論文超過四萬字,感謝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華文文學系合編的《東華漢學》,以特邀稿刊載於第 38 期第85-150 頁( 2023 年 12 月),讀者可於下載區下載。
使用互動地圖前,詳閱”圖層使用說明“。

本平台由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廖泫銘先生製作,原始連結為中研院網址:

圖層使用說明

  使用網站地圖前,請先閱讀〈我怎樣作《唐長安城數位新圖》〉一文,並詳閱圖層使用說明。以下,依圖層排列順序,逐一解說。
圖層1-長安城數位新圖簡易下載版——
  考慮到讀者可能需要在自己的電腦操作,例如在個人電腦使用Google Earth Pro畫線、添注,加入自己的研究所需,因而製作圖層1這個簡易版,讓讀者可以自由下載(請在下載區下載)。您下載之後,可以在電腦上自行疊圖進入任何GIS程式,包括Google Earth Pro。本圖的四角為:北:34°18’30.22″北;南:34°11’34.52″北 ;東:109° 0’2.70″東;西:108°52’17.56″東。
圖層2-唐長安城數位線條
  唐代長安城的尺度,從《舊唐書》、《新唐書》、《長安志》以來,就有記載,但1958年在《考古學報》第三期,以「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具名,由杭德州等人撰寫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和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具名,由馬得志撰寫、郭義孚繪圖的〈唐代長安城考古記略〉二文,都已舉證其與實測不合。吊詭的是,這兩篇考古報告的數據也互相不同。本平台以「圖層11」所列舉的GPS定位標竿,再參酌二文的數據,在衛星地圖上取得精準的位置,作成本圖層。
圖層3-城門名、宮苑名
  圖層2只有線條,如需名稱,請合用本圖層。
圖層4-坊里線
  唐長安城圖眾多,作圖者掌握了坊里佈置原則、文獻記載的各坊尺寸之後,便各極其想像,繪製成圖。本平台以「圖層11」所列舉的GPS定位標竿,再參考1963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發掘隊」具名,由馬得志撰寫、郭義孚繪圖的〈唐代長安城考古記略〉的坊里、街道實測數據,進行精準測繪。
圖層5-坊里
  圖層4只有坊線,如需坊名,請合用本圖層。
圖層6-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等高線-選取部份
  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是1958年在《考古學報》第三期,以「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具名,由杭德州等人撰寫的〈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一文的附圖,圖中畫了等高線。由於原文沒有說明等高線的來歷,可能是考古隊所作,也可能是先有所承。本圖與「大雁塔、曲江池、三兆村、等駕坡」四幅一萬分之一地圖重疊的部分,兩圖的等高線多有不同。原則上,在一萬分之一地形圖內的區域,採用圖層7,原則上,在一萬分之一地形圖外的區域,採用圖層6。
圖層7-陝西省測繪局一萬分之一地圖等高線
  本圖層依據「陝西省測繪局」大雁塔、曲江池、三兆村、等駕坡四幅一萬分之一地形圖(149-6-043016、149-6-044016、149-6-044017,149-6-043017),原圖的說明,是採用1975年至1977年出版的1:1萬地形圖,加上1997年5月航攝,在1998年3月調繪完成,采用航測法第一次修測成圖。由於製圖當時地面已經有相當多建築物,等高線也經常斷斷續續,比較可惜。
圖層8-等高線使用之標高
  圖層六、圖層七都只有線條,標高的說明放在本圖層,請自由疊加。
圖層9-唐代長安研究相關地名舉例
  本圖層精選和唐代長安研究相關的地點,記載其名稱,並作了GPS定位。定位來源,主要是本人在多次考察中實測的GPS位址。至於像韓愈宅、白居易宅、張籍宅、裴度宅、武元衡宅之類的地點,皆採自唐代詩文及史籍,僅指其在坊內的大略位置。
圖層10-長安相關河川及池
  本圖層收錄長安城東、北部的渭水、㶚水、滻水;以及城中新開挖的曲江池、龍池、大明宮新舊太液池。渭水、㶚水的河道,採用近年衛星地圖的河道;滻水的河道,採用「陝西省測繪局」在1998年3月繪製的一萬分之一地形圖,該地圖未䨱蓋的地區,採用近年衛星地圖的河道。至於曲江池、太液池,近百年來已無寸水,依據歷年衛星地圖摹畫出今人開鑿的新池。龍池在清末民初還有池形,本圖中所見,是2023年衛星地圖上的形貌。
圖層11-重要定位參考點
  本地圖採用現存古跡及考古現場作為數位定位的標竿。
圖層12-自宋迄今長安城圖數位化
  本圖層收錄呂大防、王森文、嘉慶長安縣志、嘉慶咸寧縣志、徐松、足立喜六、平岡武夫、考古學報、考古、李健超、史念海、隋唐文化等名家或書籍的長安城圖;以及1914年至1989年間繪製的1:10000及1:50000地圖,皆精校後予以數字化。

請注意:由於平台技術的限制,圖層12的每一張圖,是並列在右邊的導覽版上,下面這25個名稱,都可以逐一點選,選取時,請依照下面規則:
1,一次只能選一張,要選下一張,請先把前一張關閉。
2, 編號圖層12-0是一張黑色的空白紙,原始預設是打開網頁時已經開啟,這個圖層的目的,是讓大家在點選城線時,有醒目的環境,因此,在點選12-1至12-24時,一定要先關閉它。
3,因為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網速及管理不同,圖層12的各圖,有時會很慢出現,甚至久久不出來,請耐心等候,必要時,請修改網路設定中的DNS,就可以正常出現。我們已經在中國各地請朋友試用,絕大多數都是成功打開的。
4, 圖層12之24-唐大明宮遺址位置圖1978年 ,目前有錯置,下星期可修正。

以下是圖層12的各圖名稱:

  • 圖層12之0-黑色空白底圖板
  • 圖層12之1-元豐三年呂大防長安城圖1080年(平岡武夫整理)
  • 圖層12之2-嘉慶十七年王森文漢唐都城圖1812年(對大小雁塔及安上門)
  • 圖層12之3-嘉慶十七年長安縣志唐城圖1812年(合王森文圖外城)
  • 圖層12之4-嘉慶十七年長安縣志今城唐城合圖1812年(對鐘樓)
  • 圖層12之5-嘉慶廿四年咸寧縣志唐皇城東南諸坊圖1819年
  • 圖層12之6-嘉慶廿四年咸寧縣志今城唐城合圖1819年(對鐘樓)
  • 圖層12之7-徐松西京外廓城圖,應在1812年以後(假設城寬與王森文相同時)
  • 圖層12之8-足立喜六文獻考定長安城坊圖1910年(同楊鍊版合併二圖,可對大小雁塔)
  • 圖層12之9-平岡武夫圖版一之長安城圖1956年
  • 圖層12之10-唐長安城地基初步探測之唐長安城探測復原圖1958年(校正0.3367度)
  • 圖層12之11-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之長安城復原圖1963年
  • 圖層12之12-唐代長安城考古紀略之長安城實測圖1963年
  • 圖層12之13-李健超唐長安城1:2.5萬復原圖1993年
  • 圖層12之14-史念海長安城圖(756年至唐末)1996年
  • 圖層12之15-隋唐文化-唐長安城內官衙、王府和寺觀分布1990年
  • 圖層12之16-隋唐文化-今西安市略圖1990年
  • 圖層12之17-清光緒十九年西安省城圖1893年(校正文字層,對城牆)
  • 圖層12之18-民國三年陝西省城圖1914年(對鐘樓,校正2.9269度)
  • 圖層12之19-民國十九年陝西省城圖1930年(對鐘樓,校正2.9269度)
  • 圖層12之20-民國十九年西京市街圖1930年(對鐘樓,校正2.9269度)
  • 圖層12之21-一九八九西安市地圖集1989-老城部分(對鐘樓)
  • 圖層12之22-西京市區圖1924年-老城部分(對鐘樓,校正2度)
  • 圖層12之23-陝西五萬分之一地形圖長安縣1915年(對鐘樓,校正2.9269度)
  • 圖層12之24-唐大明宮遺址位置圖1978年 

榮譽連結:

花蓮.東華大學主編,《東華漢學》:[按此連結]

下載區:論文及圖表

論文:

軟體:

圖表:

引用〈開元大衍步軌漏全年晝夜漏刻及日出日沒昏明五更古今時刻對照表〉時,請註明出處:簡錦松著,《唐詩現地研究》,高雄:中山大學出版社,2006年, 〈第二章唐代時刻制度與張繼〈楓橋夜泊〉現地研究〉,頁64-65。表中二十節氣日期,是採用唐曆以12月18日為冬至推算的。

如發現使用上的問題,請email給我:cschien@mail.nsysu.edu.tw